临床骨科杂志

 

主办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省医学会

主  编: 卜海富

编辑部主任:刘德宝

联系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安徽医科大学校内

联系电话:  0551-62923133

访问量:279517
日访问量:107

临床论著

  • 不同骨水泥剂量对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疗效影响

    谢宁灵;何英华;丁玉梅;梁钟标;孙昊;余冬;陈虎;涂强;

    目的 比较不同骨水泥剂量对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侧PVP治疗114例OVCF患者,根据骨水泥注入剂量不同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骨水泥注入量2~4 ml,38例)、常规剂量组(骨水泥注入量> 4~6 ml,40例)、高剂量组(骨水泥注入量> 6~8 ml,36例)。记录疼痛VAS评分、ODI、椎体前缘及中央高度、Cobb角、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年。3组疼痛VAS评分及ODI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均低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时均低于术后3个月(P<0.05),3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椎体前缘高度及中央高度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均高于术前(P<0.05),3组Cobb角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均低于术前(P<0.05),椎体前缘高度、中央高度、Cobb角3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率低剂量组低于高剂量组(P<0.05)。结论 单侧PVP是治疗OVCF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术中注入不同剂量的骨水泥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其中注入低剂量骨水泥出现的渗漏风险最低。

    2025年05期 v.28 609-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骨水泥灌注剂量对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邢建新;张大威;

    目的 探讨骨水泥灌注剂量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132例老年OVCF患者根据骨水泥灌注剂量不同分为观察组(≥6 ml,64例)和对照组(<6 ml,68例)。记录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ODI评分、疼痛VAS评分、JOA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两组术后各时段疼痛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后凸Cobb角、ODI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椎体前缘高度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伤椎后凸Cobb角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ODI评分和JOA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不同剂量骨水泥PKP治疗老年OVCF均能有效缓解疼痛、纠正椎体后凸畸形、促进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改善椎体功能,较大剂量骨水泥灌注在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改善椎体后凸畸形方面更具优势,但也存在骨水泥渗漏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缺点。

    2025年05期 v.28 614-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伴不同类型的椎体裂隙

    莫军;张思平;张焕文;李建江;黄异飞;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伴不同类型的椎体裂隙的疗效。方法根据裂隙不同位置将73例行PVP治疗的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伴椎体裂隙患者分为A组(裂隙邻近上终板,47例)、B组(裂隙邻近下终板,12例)、C组(裂隙位于椎体中部,14例)。比较3组骨水泥渗漏及弥散情况、疼痛VAS评分、ODI。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0个月。骨水泥渗漏A组23例(23/47)、B组7例(7/12)、C组6例(6/14),渗漏率B组高于A、C组(P<0.05)。骨水泥弥散A、B组以3型为主,C组以1型为主。疼痛VAS评分3组术后、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 3组术后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A、C组均低于B组(P<0.05)。结论 PVP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伴不同类型的椎体裂隙的效果存在差异,邻近上或下终板的椎体裂隙中骨水泥弥散相对更好,邻近下终板的椎体裂隙中骨水泥渗漏率更高,且应力相对更集中、整体疗效相对较差。

    2025年05期 v.28 618-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Wiltse入路联合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汤文杰;康照利;段黄强;王辉;黄文星;

    目的 探讨Wiltse入路联合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疗效。方法 采用Wiltse入路联合TLIF治疗同时累及行走根与出口根的46例FLLDH患者。记录腰腿痛VAS评分、ODI、JOA评分以及症状缓解情况,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JOA评分:术后7 d、3个月、末次随访时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随时间延长各指标均越来越优(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3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5.7%;患者腰痛及腿部放射痛症状均得到缓解,其中2例患侧小腿处轻度感觉减退。结论 Wiltse入路联合TLIF治疗FLLDH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性较高,效果满意。

    2025年05期 v.28 623-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全可视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赵思浩;郑皓云;赵子义;柳根哲;祝永刚;

    目的 探讨全可视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全可视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治疗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VAS评分、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85~140(112.81±19.05) min,住院时间3~8(5.03±1.33) d。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9个月。术后未发生感染、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及腰椎不稳等并发症,无翻修病例。术后3 d、6个月疼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无复发患者;采用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优2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3.75%(30/32)。结论 全可视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较好。

    2025年05期 v.28 627-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刘国强;方志祥;

    目的 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OLIF治疗4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ODI评价患者腰腿痛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70~240(110.4±20.2) min,术中出血量20~150(80.5±15.2) ml,术后住院时间5~12(8.2±1.4) d。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术后CT检查显示椎管容积均得到扩大,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术中发生终板损伤1例,节段动脉损伤1例,交感链神经损伤2例。术后发生一过性左侧屈髋无力1例,融合器沉降2例,融合器侧方移位1例。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 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组织剥离少,椎管内神经干扰少,脊柱稳定性好。

    2025年05期 v.28 630-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显微镜辅助固定通道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文杰;丁国兴;万应龙;张辉;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固定通道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4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24例,采用显微镜辅助固定通道下MIS-TLIF治疗)和对照组(24例,采用Quadrant通道下MIS-TLIF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观察指标、疼痛缓解程度和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3个月腰痛VAS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下肢痛VA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JOA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腰椎功能MacNab评定标准评价的疗效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镜辅助固定通道下与Quadrant通道下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显微镜辅助固定通道下MIS-TLIF可为术者提供精准的手术操作,在术后早期有明显的微创优势,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2025年05期 v.28 634-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评估脊柱肿瘤血供中的应用

    何全杰;李雪雁;高晓东;范源杰;苗佳伟;焦勇强;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评估脊柱肿瘤血供中的价值。方法 对20例采用手术治疗的脊柱肿瘤患者术前均行DCE-MRI检查肿瘤血供情况,12例富血供肿瘤患者行栓塞治疗,3例富血供肿瘤患者、5例乏血供肿瘤患者未行栓塞治疗。记录血流(BF)比值和手术情况,12例行栓塞治疗者记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数。结果 12例提示富血供肿瘤并行栓塞治疗的患者中,DSA分数3分及4分各6例,BF比值1.84~5.14,手术时间200~260 min,术中出血量1 200~1 600 ml,术中输血量800~1 200 ml。3例提示富血供肿瘤未行栓塞治疗的患者中,BF比值1.86~4.45,手术时间280~350 min,术中出血量1 700~5 000 ml,术中输血量1 600~3 400 ml。5例提示乏血供肿瘤的患者中,BF比值为0.89~1.24,手术时间200~220 min,术中出血量900~1 000 ml,术中输血量400~800 ml。采用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BF比值与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量呈正相关,BF比值高时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相对增多; BF比值与手术时间的相关性不大。结论 DCE-MRI在评估脊柱肿瘤血供方面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术前DCE-MRI检查可以让术者提前对肿瘤血供情况进行预判。

    2025年05期 v.28 639-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

    孔志刚;徐扬;汤立平;钱臣;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THA治疗7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记录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9个月。术中出血量111~187(133.21±14.78) ml,切口长度6~14(8.34±0.47) cm,手术时间45~99(73.44±4.29) min,术后住院时间3~9(4.65±0.55) d。术后X线片显示髋关节假体位置均良好,髋臼杯与股骨柄假体无松动、移位,假体周围骨组织整合良好,未见明显透亮线或骨溶解征象,股骨颈残端与假体柄周围骨组织整合良好。术后发生尿潴留1例、静脉血栓1例、切口血肿2例,给予针对性治疗后均预后良好。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60~95(87.32±4.26)分,其中优45例,良15例,可8例,差2例,优良率85.7%。结论 THA治疗股骨颈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2025年05期 v.28 643-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生物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舒从科;魏家华;陈宇;杨涛;邓煜;

    目的 探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121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髋关节活动度,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50~150 min,术中出血量100~500ml。围手术期输血55例,输血量1~6 U。术后发生1例血肿,9例谵妄,1例术后7 d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12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1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假体松动及脱位等并发症;因内科疾病术后6个月内死亡7例,6~12个月死亡4例,1年后死亡5例。113例患者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65~94分,其中优4例、良48例、可59例、差2例,优良率46.02%;髋关节屈曲100°~130°、后伸5°~20°。结论 采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能早期下床负重活动,尽早恢复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少。

    2025年05期 v.28 647-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术前膝前痛和髌股关节退变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疗效的影响

    盛东;宋琼;白新文;邓煜;杨昊勇;舒从科;梁海松;

    目的 探讨术前膝前痛和髌股关节退变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145例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47例术前同时存在膝前痛和髌股关节退变。记录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OKS评分、HSS评分、WOMAC评分、髌股关节评分及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40~63(47.5±3.4) min,术中出血量80~150(105.0±6.8)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2~61(41.5±11.3)个月。术后均未发生感染、血栓、假体脱位,2例遗留轻度膝前痛,但膝关节屈伸功能良好,口服非甾体药物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末次随访时,OKS评分、HSS评分、WOMAC评分、髌股关节评分及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均较术前改善(P<0.01),以上5项指标术前有膝前疼痛患者与无膝前疼痛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X线片复查显示假体位置良好,内固定无松动及脱位。结论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效果满意,术前存在膝前痛及髌股关节退变不会影响手术疗效,亦不应作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绝对禁忌证。

    2025年05期 v.28 651-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两种假体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疗效比较

    吕欣;苏日娜;孙智文;牛爽;陈晓伟;

    目的 比较国产与进口活动平台单髁假体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将42例行UKA治疗的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根据假体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国产活动平台单髁假体行UKA治疗,21例)和对照组(采用进口活动平台单髁假体行UKA治疗,21例)。记录KSS评分、WOMAC评分、SF-36健康调查评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36个月随访。术后两组关节假体位置均良好,无假体松动、下沉、垫片脱位等情况发生。末次随访时,KSS评分、WOMAC评分、SF-36健康调查评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采用国产活动平台单髁假体行UKA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具有与进口活动平台单髁假体相同的疗效。

    2025年05期 v.28 65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IDEAL定位法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

    朱峰;李光政;谢洋;

    目的 评估IDEAL定位法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优势。方法 将采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的3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根据股骨髁定位方式不同分为IDEAL组(采用IDEAL定位法钻取股骨髁定位点,15例)和解剖中心定位组(采用解剖中心定位法钻取股骨髁定位点,15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Lysholm评分、IKDC评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6个月。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Lysholm评分、IKDC评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两组术后12个月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2个月IDEAL组均优于解剖中心定位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膝关节均无明显疼痛,Lachman试验阴性,可进行中、慢速跑步活动。结论 相较于传统的解剖中心定位法,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应用IDEAL定位法能够使术后移植物的位置更贴近生物力学中心,更有利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

    2025年05期 v.28 659-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合并内侧半月板挤压

    胡权;姜劲松;李琦;芦升升;谢佳乐;

    目的 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HTO)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合并内侧半月板挤压的疗效。方法 采用HTO治疗42例膝内侧骨关节炎合并内侧半月板挤压患者。记录手术情况、影像学及功能指标。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3(12.36±0.33)个月。手术时间45~100(71.4±11.8) min,术中出血量50~200(138.10±51.57) ml,住院时间4~11(7.2±2.1) d。术中均未发生合页处骨折、重要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未发生切口严重渗液、液化坏死、感染及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骨折均愈合,时间3~5(3.9±0.7)个月。患肢髋-膝-踝角和内侧关节间隙宽度、膝关节屈曲及伸直活动度、疼痛VAS评分、KSS评分、WOMAC评分、Lysholm评分术后12个月均较术前改善(P<0.01)。结论 HTO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合并内侧半月板挤压术后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2025年05期 v.28 663-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肢体离断再植后局部皮肤软组织坏死创面

    王小亮;吴昱成;成杰;张宏峰;杜正杰;李豪;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肢体离断再植后局部皮肤软组织坏死创面的疗效。方法 采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8例肢体离断再植后局部皮肤软组织坏死创面。记录皮瓣成活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4个月。皮瓣均成活。1例术后第2天因动脉血管危象行手术探查,血管危象缓解; 2例皮瓣外形稍臃肿,需二期整形修薄。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良好,色泽与周围皮肤软组织相近,质地柔软,弹性好,具有保护性感觉和排汗功能。皮瓣供区无痛感,无瘢痕增生。结论 应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肢体离断再植后局部皮肤软组织坏死创面,具有切取方便、血供可靠、切取面积大、皮瓣成活率高、皮瓣外形及感觉良好等优点。

    2025年05期 v.28 667-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阔筋膜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治疗跟腱断裂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

    汤佳;汤玉泉;刘志涛;

    目的 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阔筋膜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治疗跟腱断裂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的疗效。方法 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阔筋膜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治疗6例跟腱断裂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患者。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皮瓣全部成活,色泽、质地良好。患足屈伸、行走未见明显异常。供区无肌疝发生,大腿外侧肌肉稍膨出,膝关节活动无异常。末次随访时,采用Amer-Lindholm评定标准评估疗效:优4例,良2例。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阔筋膜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治疗跟腱断裂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皮瓣成活良好,效果满意。

    2025年05期 v.28 671-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锁骨骨折

    侯文才;张冲;高举;

    目的 探讨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7例锁骨骨折患儿。记录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肩关节活动度,采用Bigliani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7.3±0.9)个月。骨折均解剖复位。骨折愈合时间2~4(3.1±0.6)个月。1例在术后1个月复查时发现克氏针于近端穿出锁骨,1例术后6周复查发现克氏针在锁骨髓腔内呈一定弧度的弯曲,其余患儿未出现克氏针松动退出、弯曲、刺破皮肤并外露等情况,无骨折处吸收硬化、骨折再错位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外展75°~89°(78.1°±1.7°),内收20°~35°(26.8°±1.4°),前屈75°~85°(77.6°±1.1°),后伸30°~40°(35.1°±0.4°),内旋50°~65°(56.7°±1.2°),外旋50°~60°(54.8°±0.3°);根据Bigliani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35例,良2例。结论 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锁骨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内固定物取出方便,并发症少,疗效较好。

    2025年05期 v.28 674-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Endobutton带袢钢板联合肩锁韧带修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张州平;卢志有;刘立林;

    目的 探讨Endobutton带袢钢板联合肩锁韧带修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采用Endobutton带袢钢板联合肩锁韧带修复治疗23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疼痛情况,采用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9.4±2.1)个月。术中出血量20~50(31.51±12.42) ml,手术时间45~65(55.41±9.32) min。术后无血管及神经损伤、内固定失效、肩锁关节再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0~3(0.85±0.08)分,ASES评分86~98(94.40±8.35)分,Constant-Murley评分87~98(94.35±9.26)分。结论 Endobutton带袢钢板联合肩锁韧带修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具有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患肢功能恢复好、无需二期取出内固定的优势,且减少了复位丢失、喙突或锁骨骨折、滑脱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2025年05期 v.28 678-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节镜下补片增强技术与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疗效比较

    郭翱;郑杰;金岩泉;郑良军;黄俊豪;周韩阳;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补片增强技术与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疗效。方法 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93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分为A组(采用关节镜下补片增强技术治疗,46例)和B组(采用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治疗,47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影像学参数、肩关节活动度以及疗效评价指标。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组长(多)于B组(P<0.05)。术后12个月,肩肱距离、肱骨近端移位距离两组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肩关节前屈上举、外旋、内旋两组均大于术前(P<0.05),术后12个月肩关节外旋、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肩关节内旋B组均大于A组(P<0.05)。术后6个月患侧肩关节前屈上举肌力、术后6个月及12个月体侧外旋肌力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2个月患侧肩关节前屈上举肌力B组大于A组(P<0.05)。Constant评分、疼痛VAS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两组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均优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6、12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关节镜下补片增强技术与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治疗巨大肩袖撕裂均能获得满意疗效,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对肩关节内旋活动度和前屈上举肌力的恢复效果更佳。

    2025年05期 v.28 682-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两种方法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李维超;张浩;彭永胜;廖文利;

    目的 比较双钢板固定与同种异体骨移植结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43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双钢板固定治疗,21例)和对照组(采用同种异体骨移植结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22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疼痛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观察组少(短)于对照组(P<0.05)。骨折复位质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双钢板固定和同种异体骨移植结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双钢板固定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快的优点。

    2025年05期 v.28 687-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经三角肌微创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张海兵;卢志有;张州平;

    目的 探讨经三角肌微创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三角肌微创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3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8(15.42±2.34)个月。术中出血量30~100(60.55±15.34) ml,手术时间40~70(56.53±10.62) min。骨折均愈合,时间3~6(4.83±0.72)个月。术后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肩峰撞击综合征、内固定失效、肱骨头内翻或坏死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采用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评价疗效:优20例,良8例,可2例。结论 采用经三角肌微创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患肢功能恢复好的优势。

    2025年05期 v.28 691-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

    路真;郭海滨;高志鹏;杨港;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7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儿。记录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骨折成角,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10~80(42.6±18.3) min,术中透视4~8(5.6±1.6)次。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6~17(10.1±2.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0(7.7±1.4)周。内固定取出时间6~13(8.7±2.1)周。骨折成角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改善(P<0.01)。术后均未发生皮肤激惹、肌腱及神经损伤、骨不连、骨折再移位、克氏针移位、再骨折或骨骺早闭等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优67例,良7例,优良率100%。结论 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疗效好等优点。

    2025年05期 v.28 695-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经皮骨盆前环内支架固定联合骶髂关节螺钉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陈树涛;张成;孙军;

    目的 探讨经皮骨盆前环内支架固定(INFIX内固定)联合骶髂关节螺钉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INFIX内固定联合骶髂关节螺钉治疗19例老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情况、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Majeed评分系统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手术时间52~85 min,术中出血量36~72 ml,住院时间3~7 d。采用Matta标准评定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优12例,良5例,可2例。骨痂形成时间4~6(5.07±1.21)周,骨折愈合时间12~16(13.39±1.41)周。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血管损伤、骨折再次移位、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情况,1例发生股前外皮神经损伤,1例下蹲活动受限。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65~90(80.12±1.53)分,其中优1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17/19。结论 INFIX内固定联合骶髂关节螺钉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效果满意,具有机体损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易于接受的优点。

    2025年05期 v.28 699-701+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不同手术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比较

    孙余生;严清;汪钦;方晨;

    目的 比较直接前方入路(DAA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 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85例行THA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DAA入路组(采用DAA入路,40例)和后外侧入路组(采用后外侧入路,45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影像学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术后患者疼痛程度,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DAA入路组均短(少)于后外侧入路组(P<0.01)。术后3个月髋臼杯前倾角、外展角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疼痛VAS评分、Harris评分术后1周DAA入路组均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术后1、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两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DAA入路组术中发生大转子骨折1例,后外侧入路组术后发生假体脱位、深静脉血栓各1例。结论 与后外侧入路相比,采用DAA入路行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早期关节功能。

    2025年05期 v.28 702-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3D打印技术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汤勇;曾昭池;朱志勇;吴开元;王贤达;谢玉艳;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D组(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PFNA固定治疗,55例)和传统组(采用PFNA固定治疗,55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骨折复位不良发生率3D组低于传统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3D组均短(少)于传统组(P<0.05),骨痂形成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术后12个月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D组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 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以提高手术的效率和安全性。

    2025年05期 v.28 707-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两种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李力;尹振;高杰;许飞;谢涛;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联合拉力交锁髓内钉系统(Inter 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4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PFNA组(采用PFNA治疗)和Inter Tan组(采用Inter Tan治疗),每组23例。记录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12个月。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PFNA组短(少)于Inter Tan组(P<0.05)。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末次随访时疗效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采用PFNA和Inter 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可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但PFNA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

    2025年05期 v.28 712-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外侧联合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

    卢志有;张海兵;张州平;

    目的 探讨内、外侧联合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内、外侧联合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24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屈曲活动度。采用膝关节HS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9.5±3.5)个月。术中出血量100~150(115.5±20.3) ml,手术时间90~120(108.4±10.7) min。骨折均愈合,时间3~6(4.5±0.5)个月。术后均未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静脉血栓、切口感染、骨不连、膝内(外)翻及内固定断裂、松动、移位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膝关节屈曲活动度100°~130°(115.5°±3.5°);膝关节HSS评分65~95(90.6±7.5)分,其中优17例,良6例,可1例。结论 内、外侧联合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具有显露充分、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患肢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2025年05期 v.28 716-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带袢钢板弹性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

    王伟;

    目的 探讨带袢钢板弹性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88例老年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根据入院号奇偶数分为对照组(采用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和观察组(采用带袢钢板弹性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各44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血清指标[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骨型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Ⅰ型胶原羟基肽β特殊序列(β-CTX)]、AOFAS踝-后足评分、BairdJackson评分、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下胫腓间隙(TBCS)、踝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恢复正常负重活动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BMP-2、BALP、BGP、β-CTX、AOFAS踝-后足评分、Baird-Jackson评分、TBOL、TBCS、踝关节活动度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手术效果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带袢钢板弹性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在改善血清指标和踝关节活动度、促进功能和解剖结构的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更好的优势。

    2025年05期 v.28 720-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后外侧入路锁定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Bartoní?ek Ⅳ型后踝骨折

    司银聪;王勇;王强;吴桢;张盘军;都斌;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锁定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Bartoní?ekⅣ型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后外侧入路锁定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23例Bartoní?ekⅣ型后踝骨折患者。记录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5.5±5.4)个月。术后根据Burwell-Charnley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21例,复位一般2例。骨折均愈合,时间8~16(11.7±2.3)周。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未发生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和长屈肌挛缩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71~100(90.9±7.3)分,其中优14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为22/23。结论 后外侧入路锁定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Bartoní?ekⅣ型后踝骨折具有复位准确、固定牢靠、患者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疗效满意。

    2025年05期 v.28 725-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节镜辅助经皮撬拨复位螺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陈光鑫;刘子祯;汤斌;栾兆新;于博;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经皮撬拨复位螺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60例)和观察组(采用关节镜辅助经皮撬拨复位螺钉固定治疗,60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跟骨长度、宽度、高度及B?hler角、Gissane角。采用SF-36量表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均短(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3 d,跟骨长度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跟骨宽度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1);末次随访时,跟骨宽度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1),跟骨高度和B?hler角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P<0.01)。末次随访时,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及心理功能3个维度SF-36量表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疗效优良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经皮撬拨复位螺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好等优点。

    2025年05期 v.28 729-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跗骨窦切口结合撬拨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胡华林;刘守正;牛耘;

    目的 探讨跗骨窦切口结合撬拨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跗骨窦切口结合撬拨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23例跟骨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B?hler角、Gissane角、踝关节活动度,采用Maryland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54~87(63.0±13.8) min。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30(12.0±3.6)个月。术后未发生疼痛、关节僵硬、切口感染及皮缘坏死等并发症。术后5~8周骨痂开始形成,术后3~6个月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Maryland评分、B?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背伸12°~27°,跖屈23°~46°;采用Maryland评分评价疗效:优15例,良8例。结论 撬拨复位结合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符合跟骨的生物力学要求,术后效果满意。

    2025年05期 v.28 734-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手法复位克氏针撬拨固定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

    袁诚啸;沈潇;严峥;骆川;刘锦涛;张志刚;沈学强;段星星;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克氏针撬拨固定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42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克氏针撬拨固定治疗,22例)和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20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B?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组均短(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1个月,跟骨宽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Gissane角和B?hler角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疗效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复位克氏针撬拨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2025年05期 v.28 738-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摘

  • 人工髋、膝关节翻修术后使用负压引流没有益处

    LACHANCE A ;SHAHSAVARANI S ;SOGARD O ;胡孔足;

    <正>作者采用PubM 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分析人工髋、膝关节翻修术后负压引流对结果的影响,包括术后失血量、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变化、输血量、术后感染、切口并发症等,总共纳入6项研究,包括655例使用负压引流,1 765例未使用负压引流。结果发现,术后失血量、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变化、输血量及术后感染、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作者认为,人工髋、膝关节翻修术后使用负压引流没有益处。

    2025年05期 v.28 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现代全髋关节翻修术间隔器的评估与结果

    TSENG J ;OLADIPO V A ;ACU?A A ;胡孔足;

    <正>作者回顾性分析了210例全髋关节感染翻修术患者资料,平均随访3.7年。间隔器分为无功能静止型、无功能活动型和有功能活动型。有功能活动型被定义为可以完全负重不受限制的间隔器。结果发现,有功能活动型组翻修术后再手术率低,感染清除率高,间隔器破坏率低。术后第5年假体生存率:有功能活动型组为94.1%,无功能活动型组为81.2%,而无功能静止型组为71.4%。

    2025年05期 v.28 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假体设计是否对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有影响?一项给予HEALTH研究的二次分析

    MEGALOIKONOMOS P D ;NOWAK L ;SHEHATA M ;胡孔足;

    <正>作者分析了1 374例(男414例,女960例)接受半髋或者全髋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其中72例(5.2%)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包括术中骨折42例,早期术后骨折15例,后期术后骨折15例。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显著低于非骨水泥型(2.6%vs10.3%)。骨水泥型股骨假体锥形滑动设计与复合物涂层设计骨折发生率相同,但是锥形滑动设计骨折主要发生于后期(55%),而复合物涂层设计骨折主要发生于术中(75%)。对于生物型假体,单锥度和干骺端压配固定假体骨折发生率没有差异,假体领的设计未显示出保护效果。使用锥形滑动设计假体的半髋WOMAC关节功能评分低于复合物涂层设计假体,并且因为疼痛而翻修率高于复合物涂层设计假体。本研究对于假体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2025年05期 v.28 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肱骨假体155°角、增加偏心距的Grammont反肩假体置换术后功能性内旋与肩胛下肌愈合和肩胛骨前倾相关

    COLLIN P ;NABERGOJ M ;ODE G ;胡孔足;

    <正>作者研究了同一名医师主刀的77例反肩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2.6岁,男32例,女45例。术前诊断包括肩袖损伤关节病、巨大肩袖撕裂、骨关节炎。随访至少2年,平均3.3年。超声检查发现41例肩胛下肌成功愈合,肩胛下肌愈合有利于肩关节手在背部内旋。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肩关节手在背部内旋与肩胛下肌愈合、肩胛骨前倾以及肩关节外展90°位置内旋显著相关,与术后被动外展角度无关。这些发现对于预测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有一定意义。

    2025年05期 v.28 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反向与正向肩关节置换术治疗盂肱关节骨关节炎伴随正常肩袖的对比:一项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DAHER M ;BOUFADEL P ;FARES M Y ;胡孔足;

    <正>美国FDA批准反向肩关节置换应用于肩袖损伤关节病,但是其指针逐渐应用于其它关节病,包括原发性盂肱关节骨关节炎。作者采用PubM ed、Cochrane和Google Scholar搜索,提取14项研究,其中12项研究报告了不良事件。术后平均随访3.4年,发现反向肩关节置换术并发症和再手术率少于正向肩关节置换术;反向肩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功能评分均优于正向肩关节置换术。10项研究报告反向肩关节置换术后外旋活动度不如正向肩关节置换术,其它方向活动度两者无差异。此项研究支持采用反向肩关节置换术治疗单纯盂肱关节骨关节炎。

    2025年05期 v.28 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髋关节感染二期翻修术失败的患者相关因素:一项系统性回顾与Meta分析

    BHANUSHALI A ;TRAN L ;NAIRNE-NAGY J ;胡孔足;

    <正>人工髋关节感染二期翻修术失败率高,术前确认失败危险因素很重要。作者采用PubM ed、Embase和Scopus数据库,分析了1976年12月~2023年4月人工髋关节感染二期翻修术患者资料,总共纳入21项研究。结果发现,高质量的证据证明有肥胖、肝硬化和之前有人工关节感染翻修失败史是不可调节的危险因素;静脉使用毒品和吸烟是可以调节的危险因素;在翻修间隔期手术是失败的危险因素;男性、ASA评分、糖尿病和炎性关节病不是危险因素; Charlson合并症指数作为危险因素的证据有限。

    2025年05期 v.28 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影响反肩置换术后肩关节内旋功能的预测因素

    LUSTER T G ;DEAN R S ;TRASOLINI N A ;胡孔足;

    <正>作者做了一个包括16项研究的荟萃分析,共有5 123例反肩置换术患者符合标准纳入分析。其中3项研究发现术前内旋受限与术后内旋受限显著相关。8项研究分析了修复肩胛下肌对内旋的影响,其中4项研究报告修复肩胛下肌对内旋无影响,而另外4项研究报告修复肩胛下肌可显著改善内旋。体重指数与术后内旋呈显著负相关。术前应用阿片类药物与术后内旋呈负相关。肩甲盂后倾、假体外置、个性化假体位置安放也影响术后内旋。因此,肩胛下肌的修复对术后内旋有无影响还存在争议。

    2025年05期 v.28 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反肩置换术中肱骨组件后倾角大小对术后功能没有影响:一项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

    WIATER J M ;LEE J Y J ;SHIELDS E J W ;胡孔足;

    <正>反肩置换术中肱骨组件后倾角大小设置存在争议。作者研究了一组反肩置换术病例,术前诊断为肩袖撕裂关节病、巨大肩袖撕裂和骨关节炎合并肩袖撕裂。总共66例随机分成后倾角0°组和30°组。0°组随访26个月,30°组随访27个月。术后2年,两组肩关节主动外展、前伸、内旋、外旋活动度无差别,各个活动方向肌肉力量恢复也无差别。术后ASES评分、PROMIS-10物理评分和疼痛评分均无差别。0°组1例关节不稳定翻修,1例关节僵硬翻修。30°组1例并发肩峰骨折。0°组有7例、30°组有5例发生肩胛骨切迹。作者认为,反肩置换术中肱骨组件后倾角大小对术后功能没有影响。

    2025年05期 v.28 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反肩置换术中修复有功能的肩胛下肌可以改善内旋但不能预防前脱位

    GALLINETD ;HUBERTL ;GUERYJ ;胡孔足;

    <正>反肩置换术中修复有功能的肩胛下肌可能会改善关节内旋和前方稳定性,但是会妨碍外旋,因此存在争议。作者回顾性分析了多中心916例反肩置换术患者的资料,剔除234例前上入路和42例类风湿关节炎、骨折、不稳定、创伤后遗症以及8例背阔肌转位等病例,剩余632例术中剥离肩胛下肌594例,其中495例进行了修复。术后120例失访、12例因其它原因死亡、26例进行了翻修。剩余474例中,259例进行了有功能的肩胛下肌修复,59例进行了无功能肩胛下肌修复,68例没有进行肩胛下肌修复。

    2025年05期 v.28 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方法与应用

  • 接力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

    李文涛;袁超超;宋俊伟;杨治涛;韩大伟;潘震;苗峰;唐阳平;

    <正>2023年9月~2024年12月,阜阳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铁阜阳医院采用股前外侧远、近端接力穿支皮瓣修复7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取得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7例,男6例,女1例,年龄53~69岁。术区致伤原因:慢性溃疡3例,交通复合伤2例,机器挤压伤1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部位:前臂2例,足踝部5例。创面缺损面积11.0cm×5.5 cm~19.0 cm×12.5 cm。一期均行清创负压封闭引流术。术后7~10 d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皮瓣面积12.0 cm×6.0 cm~20.0 cm×13.0 cm,再采用股前外侧远、近端接力穿支皮瓣修复供区,皮瓣面积4.0 cm×3.0 cm~11.0 cm×5.0 cm。

    2025年05期 v.28 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髓内钉治疗青少年第5掌骨颈骨折

    吴洋;郭新;赵以成;吕士金;

    <正>2017年3月~2019年6月,我科采用髓内钉治疗24例青少年第5掌骨颈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4例,男20例,女4例,年龄12~21岁。右手20例,左手4例。均于24 h内手术。1.2治疗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术。将?2.0 mm克氏针自制成髓内钉闭合整复骨折端,于第5掌骨背侧基底部做长约0.5 cm横行切口,C臂机确定进针点,?2.5 mm克氏针开口,将髓内钉顺髓腔置入。C臂机透视确认骨折端对位对线好、髓内钉位置无误后,折弯、剪短克氏针并埋于皮下。术后第1天即进行患指屈伸活动。骨折愈合后取出髓内钉。

    2025年05期 v.28 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X线检查诊断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

    郭志伟;陈善进;陈彦华;

    <正>2015年7月~2023年5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采用X线检查诊断35例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5例,男13例,女22例,年龄19~77岁。左侧18例,右侧17例。骨折Lawrence-Botte分型:Ⅰ区7例,Ⅱ区2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5 d。1.2方法术前患者均行X线及CT检查,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X线片(足正斜位、踝正侧位)和CT(冠状位、矢状位、水平位、三维重建)图像上以原始比例测量骨折移位距离,并取平均值。术中测量实际骨折移位距离,并与术前测量移位距离进行比较,误差<0.1 mm为术前测量准确。

    2025年05期 v.28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联合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腔隙性骨缺损伴皮质骨外露

    刘国浚;高建廷;翟文亮;陈卫;

    <正>2017年1月~2022年12月,我科采用联合技术治疗26例胫骨感染性腔隙性骨缺损伴皮质骨外露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18~68岁。受伤原因:交通伤19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2例。患者已接受1~4次手术。患者伤后至本次入院时间为5周~31个月。1.2手术方法 腰麻或全身麻醉。患者仰卧位,气囊止血带加压止血。常规扩创、止血后行联合技术治疗:(1) Judet皮质剥脱技术:将有软组织覆盖的皮质骨进行骨膜下薄层皮质剥脱,再将外露皮质骨进行鱼鳞化。(2) Papineau技术:从髂嵴处取相应体积不带皮质的松质髂骨,将其修剪成骨粒,疏松填入已处理好的植骨床区。(3)将负压辅助愈合装置覆盖创面并持续负压吸引。

    2025年05期 v.28 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病例报道

  •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致股骨干病理性骨折1例

    赵志飞;李杰;李国弼;江继轩;程拓;

    <正>患儿,女,6岁,因摔伤致右大腿肿痛畸形于2023年3月12日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小儿骨科。CT检查显示右股骨中段病理性骨折,断端移位明显,伴多发磨玻璃密度影及囊样低密度影,近端呈“牧羊人拐杖”样畸形。结合查体结果及皮肤咖啡斑,诊断为右股骨干病理性骨折合并骨纤维异常增殖症(Albright综合征)。2023年3月16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右股骨干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股骨近端截骨矫形术。于右股骨大转子下5 cm处及骨折端各做8 cm纵向切口,钝性分离暴露骨面。

    2025年05期 v.28 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假体周围骨折伴松动1例

    韩永坤;蔡余力;

    <正>患者,男,57岁,30年前因右侧股骨头坏死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2023年4月2日因摔伤致右髋关节疼痛,于2023年5月5日再次进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关节骨科就诊。查体:右腹股沟韧带中点压痛(+)。X线片显示右髋关节股骨侧假体松动表现,股骨假体远端穿出股骨外侧皮质。2023年5月10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右侧全髋关节翻修术。取右髋关节后外侧切口入路,依次切开皮下组织、深筋膜及后关节囊,取出金属人工股骨头、聚乙烯内衬及髋臼假体与2枚螺钉,进而取出松动下沉的人工股骨柄。电动磨锉按外倾40°、前倾15°逐级锉磨髋臼,用压配的方式置入加强臼杯,臼底贴合紧密,置入聚乙烯内衬并用2枚螺钉固定。

    2025年05期 v.28 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实验与临床

  • 骨质疏松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Corail和Corail-rev股骨柄假体的有限元分析

    龙平安;许顺恩;李江伟;

    目的 在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的情况下,通过有限元分析髋关节置换术中Corail和Corail-rev 2种股骨柄假体模型的股骨应力及位移变化。方法 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和股骨CT、假体数据,建立Corail与Corail-rev假体模型,分析2种模型在3组(A组为80 mg/cm~3,B组为70 mg/cm~3,C组为60 mg/cm~3)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情况下的应力和位移变化。结果 在Corail假体模型中,3组股骨最大应力集中在股骨近端内侧1/3处,假体最大应力集中在假体颈部与体部交界处,股骨最大位移集中在股骨大转子处,假体最大位移集中在假体头颈部分;在Corail-rev假体模型中,3组股骨最大应力集中在股骨干中1/3处,假体最大应力集中在假体远端分叉口处,股骨最大位移集中在股骨大转子处,假体最大位移集中在假体头颈部分。在最大相对位移中,Corail模型中A、B、C组分别为1.004、1.194、1.576 mm。在Corail-rev假体模型中,A、B、C组分别为0.564、0.648、0.773 mm。结论 骨质疏松患者在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时,当骨密度高于60 mg/cm~3时,Corail假体和Corailrev假体均能提供良好的初始稳定性,骨密度低于60 mg/cm~3时,Corail假体不能满足置换要求,会增加术后假体松动风险,可选择Corail-rev假体。

    2025年05期 v.28 742-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综述

  • 田径运动对骨密度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新艳;吴伟;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和骨微结构改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运动可维持和累积骨量,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常见方法。该文从骨密度的测量方法、田径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及其影响骨代谢的潜在机制进行综述,总结并分析田径运动对骨密度和骨骼的影响,为田径运动员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2025年05期 v.28 747-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褐黄病性关节炎常见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杨斯钿;燕富琳;尹纪光;

    褐黄病性关节炎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进展性的退行性关节疾病,常累及脊柱、髋、膝、肩等大关节,主要表现为关节破坏,引起疼痛及活动功能障碍,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所以早期识别该病是必要的。但由于其症状及影像学改变与一般关节退行性改变相似,临床常常误诊,需要结合家族史、尿液、巩膜及耳廓颜色的变化综合判断。目前尚无治愈该疾病的治疗方法,临床一般通过止痛、物理治疗、饮食调整、口服维生素C及尼替西农、手术治疗来控制症状。该文对褐黄病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2025年05期 v.28 752-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徐云容;唐代远;唐梓闻;何飞;

    高分子有机聚合物聚乳酸是一种极具潜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但由于其单一性在应用中存在着诸多局限。目前,多种复合材料制备方法被用于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合成,并且各具优劣,为解决聚乳酸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局限性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该文对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利用不同方法弥补聚乳酸不足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适用的材料选择与制备提供借鉴。

    2025年05期 v.28 756-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